江苏科技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化学教研室,以化学学科为依托先后筹建了腐蚀与防护(1998)、环境工程(2000)、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03)、应用化学(2004)、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16)、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017)、能源化学工程(2022)、海洋资源与环境(2022)等本科专业,2006年9月环境工程专业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转入生物技术学院合并成立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3月化学化工相关专业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转入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合并成立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2014年7月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重组更名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和生物技术学院。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11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教授21人,副教授38人,博士9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5人,具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人员37人,专任教师中高职比例59.6%,博士比例95%,海归比例37.4%。拥有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海外院士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6人,江苏省产业教授2人。

【基本设置】学院现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和能源化学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与材料学院共建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为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并为江苏省第二期优势学科“先进材料及加工技术”省重点序列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ESI学科全球排名自2020年1月进入前1%以来稳步提升,化学工程和化学双双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化学位列国内第99名,化学工程位列世界排名150-200名。现有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能源化学工程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及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环境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专业并于202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源化学工程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办学条件】学院下设化学系、化工系、环境工程系和新能源材料系,拥有江苏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院级分析测试中心,共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单晶X射线衍射仪、高压气体吸附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园二色谱仪、荧光光谱仪、元素分析仪、物理化学吸附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

【人才培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厚植家国情怀、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坚持内涵发展,深入探索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改革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知行统一、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办学成效】学院现有本硕博各类在校生1000余人,近年来本科生考研率达到40%,升学率、学位论文抽检优良率、就业率等在学校名列前茅,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院教师近年来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国内的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近五年,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4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镇江市社会发展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8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6200余万元。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发表SCI收录论文775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一区TOP)100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0件,正式出版教材和专著11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和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2项等,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江苏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2篇和优秀团队2个,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2门等。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丹徒新区长晖路666号

江苏科技大学(长山校区)18号楼

邮编:212100

电话:0511-85635850

邮箱:jkdhhxy@just.edu.cn

版权所有 © 江苏科技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